
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老板突然关店了老钱庄。
问了才知道,他爱人突发要手术,手里的钱全压在进货上,凑不出住院费,只能紧急转让店铺。
“要是能安安稳稳‘躺平’一个月不赚钱,也不至于这么慌。” 他的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。
所谓 “躺平底气”,本质是存款的抗风险能力。不是看你有多少总资产,而是看能随时拿出来的钱,够不够覆盖突发支出、支撑无收入的日子。
对照下面的 “存款抗风险等级表”,算算你家处在哪个段位?

注:流动资金指活期存款、货币基金等能当天支取的钱,不含定期理财、股票等需赎回时间的资产。
一、不同等级的真实生存图鉴
(一)青铜级:“拆东墙补西墙” 的日常
北京的程序员小李刚买了车,每个月还贷 5000 元,工资到手全花光,活期账户里常年只剩几千块。
上个月电脑坏了要修,他只能刷信用卡分期,“别说躺平一个月,停发半个月工资就得断供。”
这类家庭的核心问题是 “资金流动性为零”,一旦遇到失业、看病等突发情况,只能靠借贷度日。
(二)黄金级:“遇事不慌” 的及格线
杭州的张女士一家是典型的黄金级:夫妻月收入共 3 万,月支出 1.5 万,活期存款有 10 万。
上个月张女士被裁员,她一点没慌:“存款够撑 6 个多月,慢慢找工作就行,这一个月正好陪孩子。”
3-6 个月的流动资金,是家庭抗风险的 “安全底线”,也是能安心 “躺平” 的最低门槛。
(三)铂金级:“主动选择权” 的底气
深圳的陈先生做建材生意,把流动资金维持在年支出的 1 倍左右。
去年建材涨价断货,他直接停了生意旅行一个月,“钱够花,不怕停摆,反而能选更好的进货时机。”
这类家庭的存款不仅能抗风险老钱庄,还能创造 “主动躺平” 的选择权。

二、算对 “两个数”,摸清自家底气
(一)先算 “月支出基数”,别漏隐形开销
有人算支出只记房贷车贷,却漏了这三项 “隐形成本”:
固定开销:房贷 / 房租、水电燃气、保险等必花钱;浮动开销:买菜、交通、日用品等,取近 3 个月平均值;应急预备:按每月 500 元预留(感冒、家电维修等)。
比如一线城市三口之家:房贷 8000 + 生活费 6000 + 应急 500 = 月支出 14500 元。
(二)再算 “流动资金”,别把 “死钱” 算进来
去年有个朋友说自己有 50 万存款,结果急需用钱时发现,45 万是 3 年定期,提前取要亏几千利息。
真正的流动资金是这三类:
活期存款、余额宝等 T+0 产品;能当天赎回的货币基金;信用卡额度(算辅助资金,不能当存款)。
三、不同城市的 “躺平存款门槛”
(一)一线城市:至少备足 4.5 万
北上广深等城市,三口之家月支出普遍 3-5 万。
按黄金级标准(3 个月支出),至少要存 9-15 万,才能安心躺平一个月。
要是有房贷,门槛直接拉到 12 万以上。
(二)二三线城市:3 万起步
比如武汉、成都,三口之家月支出 2-3 万,3 个月储备就是 6-9 万。
有房无贷的家庭,5 万左右就能达到黄金级。
(三)小县城:1.5 万够及格
县城生活成本低,月支出 8000-1.2 万很常见,存够 3-4 万就能扛住大部分突发情况。

四、3 个避坑指南,快速提升抗风险等级
(一)别把钱全 “锁死”:留足 “活钱” 再理财
很多人跟风买定期理财、基金,把工资全投进去,结果遇事只能 “割肉” 赎回。
建议按 “334 法则” 分配:30% 存流动资金,30% 买中短期理财,40% 投长期资产。
(二)拒绝 “伪储蓄”:信用卡不是你的钱
有人觉得 “能刷信用卡应急就行”,但还款期一到,没存款还是得慌。
信用卡是 “缓冲工具”,不是 “存款替代品”,真正的底气得是自己的本金。
(三)动态调整:收入涨了,储备跟着涨
刚工作时月入 5000,存 1 万够应急;后来月入 2 万,月支出 1 万,就得把储备提到 3-6 万。
存款抗风险能力,要和生活水平同步升级。
最后想说:
不是要你攒够百万才敢休息,而是存够 “能让自己不慌的钱”。
青铜级的朋友别焦虑,先从存 1 个月支出开始;黄金级以上的家庭,也别盲目追求高等级,6 个月储备对多数人来说刚刚好 —— 毕竟钱躺太久,也会错过合理增值的机会。
就像老话讲的:“家有余粮,心里不慌。”
这 “余粮” 不用多,够你从容过好一个月就行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